首页 > 数据 > 正文

洋海古墓打开尘封千年的神秘世界,这里有着3000年前的故事

2019-11-14 09:57:14 来源: 阅读:1
评论(0 收藏(0

2003年春天,新疆有关部门对洋海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洋海古墓的神秘面纱逐渐的被揭开,这个墓地规模巨大,墓葬形式多样而且出土文物丰富。

进入5月份以后,吐鲁番的气温骤然上升,火焰山南部地区的气温高达40℃。考古队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许多有价值的墓葬不断的出现,墓里随葬的文物也明显增多。

考古队清理67号墓的时候,墓坑里已被沙土填满。最初,考古队以为这个墓已经被盗,可是刚刚发掘了60多厘米的时候,一个令人惊喜的情况出现了,一具完整的干系便暴露了出来。干尸曲腿侧卧,身上的衣服已腐烂变黑,紧紧的贴着躯干上,脚上穿的羊皮靴子仍然保持完好。

由于墓坑太小,考古人员生怕损坏了文物,在清理时都格外小心。好在吐鲁番盆地气候干燥,多年聚集在墓坑里的沙土,就像是刚刚填埋的流沙一样十分松散,只需一把小毛刷子一个手铲,便可轻松的清理了。

从最初暴露出来的情况看,这个墓非同一般。墓主人怀里抱着一个青铜斧,青铜斧保存完好,就连木把也光亮如新,而在他身后还发现了一个小铜刀。这些青铜器的发现,说明此人有着特殊的身份,特别是这种青铜斧的发现意义非同寻常,在古代社会,它是一种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这种青铜环首刀和长管銎斧,在新疆的阿勒泰、哈密、巴音郭勒地区都有发现,根据以往墓葬确定的年代,这种青铜器所处的年代约为青铜时代晚期,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1200年前左后。在鄯善洋海墓地也发现了同样的青铜器,说明他们处在同一个时期。

67号墓里出土的这把青铜斧,更加坚定了吕恩国的判断。根据以往对这些青铜器的断代,刘恩国初步推断这个墓距今至少在3000年前后。在干尸的膝盖部位,考古队还发现了一张完整的弓。这张弓有一米多长,是一张制作精良的复合弓,这种弓射程远,杀伤力大,出土时完好无损,这个现象出乎考古队的预料。

复合弓是人类发明的最有威力的兵器之一,它的设计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而臻于完美。特别是它的工艺相当复杂,考古队经过对于洋海墓地出土的复合弓研究发现,这种复合弓主体材料是一种产于天山深处的灌木,叫绣线菊,当地人称之为“兔儿条”,是一种具有相当韧性的木材,一根三厘米粗的绣线菊,生长期要二十三十年。

用这种工艺做出来的复合弓威力巨大,研究人员用高速摄影机对它进行了试验,看看箭离开弓弦奔向目标的速度,究竟有多快?拍摄完毕,在进行回放的时候,发现箭速每秒可达90米,相当于每小时320公里,由此可见它的杀伤力是多么的强大,这是一种致命的武器。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国内外发表的考古研究,古人墓地随葬的弓,大多是被折断的弓。有专家研究认为,杀人武器是不能被完整的带到另外一个世界的,而这个墓地随葬的弓却完好无损,这些出土文物无不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息,鄯善洋海人与北方草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究竟是同族同源呢,还是鄯善洋海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仿制的这些工具呢?

让考古队喜出望外的还有,在墓主人的脚下,又发现了三个精美的陶器,这三个陶器样式花纹都非常独特。游牧民族很少在墓里随葬陶器,因为他们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携带陶器多有不便,这一发现使得这个墓里的文物类型变得更加复杂。

象洋海墓地出土的这种陶器还是首次发现,陶罐红底黑彩,旋涡纹,鼓腹,细脖子,带口沿,造型独特,花纹别致。这些陶器不仅十分精美,而且工艺精湛细腻,显示出古代洋海人制陶工艺水平已经相当发达了。

67号墓里出土的这个陶盆,里面有内彩,画了四只抽象的小鹿。这很可能与仰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仰韶文化起源于陕西关中地区,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前后延续了将近两千年。在这2000里的时间里,仰韶文化从黄河流域传播开来,上个世纪20年代,考古学家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县发现了它们,因此以仰韶村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时期的陶器多是这种红底黑彩的盆,罐和钵,表面绘制图案是它重要的标志之一。鄯善洋海墓地出土的这批陶器,与仰韶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仰韶文化的下限距今也有5000多年了,难道鄯善洋海的人们,早在5000年前就与中原地区有来往了吗?

在鄯善洋海墓地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关专家首先从他陶器入手进行研究,陶器一直是考古学上用来断代,判断族属,分析古代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依据;而67号墓地发现的这些彩陶,器形美观,种类多样,彩陶纹饰和造型特点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每一件陶器无不透露出洋海人的创造性和审美理念。

 

其中最为精美的也最为典型的就是“品字形彩陶罐”,罐体通体描绘出火焰一样的纹饰,突出了烈焰缭绕的动感,这可能就是洋海人从火焰山的皱褶上得到的启发。反映了吐鲁番盆地炽热的气候特点,表达了古代洋海人丰富的想象和审美情趣,为考古队认识洋海的古代文明,提供了可贵的材料。

经过初步比对研究,专家认为鄯善洋海墓地出土的这些陶器,既有中原彩陶的影子又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他们像是历史链条上的一个个纽扣,将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联系了起来。

经过研究发现,这里发现的彩陶,尽管有着很强的个性,但是他们与新疆哈密地区出土的彩陶,有着传承的亲缘关系,而哈密盆地出土的彩陶,又与河西走廊马家窑文化相似。马家窑文化则起源于仰韶文化,这样就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彩陶文化西传的路线,以及他们的早晚关系。

 

仰韶文化从西安半坡发端,途经甘肃临洮,青海民和,甘肃山丹,新疆奥秘,一直到达吐鲁番盆地。但是这一文化到达吐鲁番盆地以后并没有停止。最近几年的考古发现,它们分两路路线继续向西传播,一条是“察吾乎文化”,它通过新疆中部天山的阿拉沟等地,在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800年,进入天山南麓;而另一条沿天山北坡的绿色通道,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进入伊利地区,形成了一粒伊犁河流域彩陶文明。

 

从最新的研究成果看,约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500年,伊犁河流域彩陶文化继续向西,进入了巴尔喀什湖东岸一带,成为那里斯基泰和和乌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发端于黄河流域的彩陶文明传播至此已是强弩之末。大概到了战国前后,整个新疆彩陶开始走向衰落,西汉以后,彩陶在新疆基本绝迹,前后历时约1300多年。沿途不同的考古文化,是黄河文明一波又一波向外扩张的历史缩影,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一个历史缩影。

在67号墓的右下角,考古队还发现了一个刻有动物图案的小木桶。吐鲁番盆地一年四季不下雨,不下雪,气候干燥,墓地里几乎不含一点水分,因此这些小木桶幸运的保存了下来。这一发现非同小可,它又把考古队的认知引向了遥远的西方。

这个小木桶是用一整块原木刻挖而成的,木桶上面雕刻一只十个动物,有野猪,山羊,骆驼和马,图案造型准确,富有动感,表现力强,每一个动物都处于奔跑的状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特别是这些动物的蹄子都雕刻成了尖锥状。专家认为,这种图案的造型特点和雕刻手法,与距今4000多年前流行于亚述王朝的动物图案极为相似。

亚述文化起源于两河流域,也就是今天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亚述王朝从公元前20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539年,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明。亚述王朝的时期的文化,也随着王朝的兴盛传播到东方,如果这只小木桶上雕刻的图案,像专家推测的那样,是亚述文化的类型,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历史就得重写。

丝绸之路是以公元前138年汉朝特使张骞出使西域为发端的。但是洋海古墓反映出来的历史,却远远超出了史书的记载,同时也超出了考古学家们的经验和想象。这些文物的出现,无论是中原传来的仰韶文化,还是中亚传来的亚述文化,都要早于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一千多年,那么新疆鄯善洋海这个族群,是什么时候进入吐鲁番盆地的呢?他们究竟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呢?

随后,考古队又陆续在一号墓第23号墓和81号墓里发现两个小木桶,这两只小木桶与67号墓里出土的小木桶不同的是,口沿上用不知名的植物种子,镶嵌出一圈倒三角。

这种植物种在芝麻大小,水滴形、白色、果实坚硬、保存良好且未发生任何变异,这究竟是什么种子呢?考古队没有人认识它们,更不明白,古代洋海人为什么要在小木桶上镶嵌这些种子?因此考古队决定,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专家们进行鉴定,看看这些种子到底属于什么植物,它们究竟来自何方?也许通过这些植物种子,可以探究到洋海人一些深藏的秘密?

《新疆植物志里》有一种植物种子与之相似,这种植物叫小花紫草。小花紫草是一种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中亚部分地区,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部分地区的狭长地带。

这种文化传统有可能源自遥远的欧洲,因为在那里,考古学家们也曾发现了用紫草属种子作为装饰的现象。

上个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家在意大利和保加利亚,在已沉积到湖底的两个新石器时期遗址上,发现了一些植草种子,这些种子被当地的土著居民装饰在纺织品上。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考古发现最早的用紫草属种子做装饰的案例。因此考古学家们推测,洋海墓地出土的这种文化现象与欧罗巴人向东方迁徙有一定的关联。

专家们的推测,经过洋海墓地陆续出土的,几十只小木桶上雕刻的动物图案,进一步得到了印证,这些动物图案不仅与遥远的欧洲和中亚的历史文化有关,也与北方草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20世纪60年代中期,新疆考古学家在阿尔泰山,天山深处的岩石上,发现了一些古代游牧民族的岩石刻画,考古界称他们为岩画。岩画大都是一些动物纹饰和狩猎场面,这些图案形象生动的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的劳动和生活场景。而在阿勒特地区的草原上,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一些鹿石,鹿石上同样雕刻了许多动物图案,其中雕刻最多的是鹿纹图案。因此,考古界称他们为鹿石。这些鹿石和岩画是什么年代的?什么人留下的?考古界知之甚少,至今还是个谜。

洋海古墓出土的这些小木桶上面雕刻的动物图案,与岩画和鹿石上的图案如出一辙,特别是204号墓出土的这只小木桶,上面雕刻的木纹图案与阿勒泰地区发现的岩画和鹿石上面的图案完全一致。奇怪的是,阿勒泰地区距离吐鲁番盆地上千公里,中间有横亘着天山山脉。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北方草原带的这种文化现象怎么会在鄯善洋海人的生活中反映出来呢?

有专家分析,这可能与西方人向东方迁徙有关,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也将这种文化传统沿途镌刻了下来。令人费解的是,这个族群为什么要在岩壁上、鹿石和小木桶上雕刻这些动物图案呢?是什么信仰令他们长途万里,世世代代,弃而不舍的镌刻不止呢?

专家们不仅仅在小木桶上发现了这种奇怪的三角纹饰,在陶器上和毛纺织品上也同样发现了三角纹饰,有的还在三角里镶嵌了小花枝草种子。这种文化现象,绝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或是一种审美,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才是它们才能够得到传播和继承原因。

有关专家认为,这种镶嵌植物种子的三角纹绪,是古代人信奉的一种丰产巫术宗教。三角纹早有学者解析为:古代人生殖崇拜的一个符号,就是女阴的象征。例如在土耳其特洛伊古城出土的一件娜娜女神像,在她性别处就是用三角形来表示。在我国古代的一些生殖崇拜图案中,三角纹饰也屡见不鲜。专家们认为,三角纹饰可能被古代引申为渴望丰产丰收的含义。

这一文化现象,在吐鲁番盆地发现的苏贝希墓地和圣经口墓地都有反应,它们的波及面之广,涵盖了整个吐鲁番盆地,甚至远及乌鲁木齐地区。三角纹饰应该是这个族群情有独钟的一种审美崇拜。三角纹饰的流行,对于古代鄯善洋海人来说绝非偶然,有种特殊的含义,或者正如有关专家分析的那样,是一种丰产巫术宗教的表现。

宗教信仰是人类摆脱愚昧,走向文明的思想启蒙,也是一切艺术萌芽的精神沃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人类面对大自然的斗转星移,风雨雷电,恐惧抗争无处不在,人类必须在心灵深处,创造一个神,在绝望时候有所求助,他们就会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符号,以表达心中的向往,三角纹也许就是散散洋海人的图腾,他能从无到有以至无穷,成为洋海人渴望,繁荣兴旺的梦想。

鄯善洋海古墓的发现,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千年的神秘世界。专家们通过对洋海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陶器和木器的研究发现,早在3000多年以前,东西方文明的传播与交流,就已经在连接欧亚大陆的草原上上演了。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戏,对东西方文明产生过怎样的影响?随着鄯善洋海古墓的发掘和研究,考古队将逐步揭开历史的真相。
来源:百家号                            时间:
18-11-06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幼欢(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46619200/


2003年新疆考古队对位于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土峪沟乡洋海夏村西北,火焰山南麓戈壁沙漠地带公园前1000年前至公园前后的洋海古墓进行了拯救性的整理发掘。出土文物有箜篌,彩陶,弓以及刻有小鹿的木桶等。



考古学家以出土文物来推断墓葬人种以及他们的来源,有意思的是在90号墓室里发现一具穿戴讲究的干尸,腿部佩戴铃铛挂件,脖子戴有绿松石,玛瑙。发带,腰带,绑腿带要有尽有。




肉身虽然腐烂,但衣物陪葬品所幸由于所处地理环境没有被完全腐蚀,最终确定其身份为萨满巫师。陪葬品除了弯斧,马具这些常规物品之外居然还有大麻,也更是在其中一个墓室中发现一具手指纹身的干尸。



通过对出土的500余具头颅以及出土文物和考古界对其它墓群出土的类似文物的鉴定比对发现,这是一支由南西伯利亚一路迁徙而来的斯基泰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兴衰繁衍生活了1200年左右也依然对自己祖先传承下来的民族符号和习惯所牵动。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夏天他们便在阿尔泰山一带放牧狩猎,冬天洋海这一片成了他们稳定的居所。游牧民族信仰自然神,所以也不难理解就有萨满巫师这样的角色存在,就觉得比较超前和有意思的是即使在距今3000多年前,这群人已经在他们的家园载歌载舞,大麻致幻箜篌在这种时候跟其它物件一样是起到与另一个世界交流的媒介作用。这个族群兴盛时曾在交河古城建立了他们的国家--车师国 后在西汉进攻匈奴时先后进攻车师5次最后被分裂并入,车师王弃城而走后这个族群愈渐衰落,遗民东迁而或跟汉人结合组建家庭。虽然历史上没有文献记载这支游牧民族的迁徙和兴衰,但事实还是证明早在公园前1000年前连接欧亚大陆的草原丝绸之路已被斯基泰人开拓。
来源:豆瓣                             时间:
2017-11-26

推荐阅读:叶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