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康熙王朝》里,居功至伟的周培公,为何最后下场凄惨?

2019-11-14 11:25:19 来源: 阅读:1
评论(0 收藏(0

《康熙王朝》里,继位不久的康熙一直想通过削藩巩固皇权。但由于朝廷操之过急、严重误判形势,不仅逼反了吴三桂等人,还使得察哈尔王也趁机作乱。

此时的清王朝风雨飘摇,坐困愁城的康熙也有些心灰意冷。周培公就在这个时候登场了,他与副将图海率领由家奴组成的部队,势如破竹,很快剿灭了察哈尔王叛军,稳定了局势。

解除朝廷危机后,他又挥师直逼王辅臣。关键时刻他只身前往王辅臣大营劝降,最终使其投向朝廷阵营,令康熙兴奋不已。尔后,周培公马不停蹄,又率军南下,屡屡重创吴三桂。

吴三桂即将垮台之际,明珠却提出应节制周培公。不久,京城来旨,调周培公回京,把最后取胜吴三桂的机会让给了图海。经过五年奋战,康熙终于平定“三藩”。

然而,立下不世之功的周培公最终却不能容于满洲贵族,被贬到天寒地冻的盛京。直到台湾郑经不断侵扰东南沿海,朝廷再遇危机之时,康熙才又想到了周培公,想重用周培公攻打台湾。

此时的周培公已经病重,却依然忠心耿耿,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并献上自己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康熙御览周培公积十年之功绘就的《皇舆全览图》,十分感动,深感愧对周培公。周培公不久离开人世,康熙为周培公亡灵守夜。

电视剧中的周培公有如此下场,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朝廷一直防范着汉人。周培公虽然为康熙盛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终究还是汉人。就像姚启圣出场时的介绍一样,只是因为他是汉官,而又性格秉直,才受到排挤。

再说康熙早年,刚登基时原定恩师魏承谟主持大典,但最终因非满人血统而被临时替换。那时的康熙还因此和孝庄太后争辩,时光荏苒,不管康熙多么希望促进满汉一统,最终还是会败给权利和血统歧视。

再者,满人的福利制度完善,从出生就有保障,八旗子弟内部缺少向上谋生的斗志。和旗人不同,当时的汉人多有非常强的奋斗精神,以致杰出的人才多为汉官。身为皇帝,自然是希望满人更胜一筹。虽然朝廷极力强调满汉一家,但总会有所不同。

二是周培公身上有中国历来读书人的骨气、硬气、傲气。他骨子里看不起像明珠和索额图这样的权臣,羞于与他们为伍,以致康熙也是既爱他又恨他。

毕竟伴君如伴虎,就连康熙儿时的玩伴、益友魏东亭远派南京也要受到康熙的监视,更何况他周培公。其实说到底,还是皇帝的心思太复杂,想的比较多。

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又名周昌,湖北人士,生于公元1632年。他自幼丧父,随母亲一起生活,家境贫寒,勉强度日。但好景不长,周培公十岁时,母亲在李自成作乱时丧命,自此周培公无依无靠,在衙门做一名小吏。

清军入关,周培公开始为朝廷效力。康熙十三年,吴三桂起兵反清,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起兵呼应。康熙十五年,康熙帝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周培公随军出征。

王辅臣拥兵自重,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将都有点怕他,不敢轻易进兵。他也没把清兵放在眼里,对10万清军围困毫无惧色,目空一切。图海一到平凉,诸将勇气顿增,纷纷请命攻城。

周培公向图海献策,被召为主要幕僚之一。他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招降王辅臣是上上之策,并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最终劝降王辅臣,立下大功。

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后,图海奏请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并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

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其母亲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此后,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

康熙二十九年,西北蒙古族首领噶尔丹率众反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时关注朝廷政事,希望复起,闻讯后连忙赶写平叛"条呈"送到京城,被康熙帝采纳,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康熙四十年,卒于任上。


来源:百家号     日期:18-03-19

推荐阅读:叶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