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鹰自信,可以“再投几个UT斯达康出来”
吴鹰没变。
他那曾被视为UT斯达康标志的“大胡子”依旧。言语足够有亲和力,他乐呵呵地把我们的采访称为“杂谈”。即便着装,他也依然喜欢穿一条白色休闲裤。
变化的是状态,以及身份。而那要从3年前说起。2007年底,吴鹰卖掉了打拼了12年的UT斯达康的所有股份,“一股都没剩”。其时,身为大股东的他已离开半年(2007年6月1日,UT斯达康在美国的董事会宣布撤销吴鹰的执行副总裁和中国区CEO职位),股份锁定期刚过,他就出手了。
“UT(斯达康),不想谈,”他淡淡地说,“我离开了。”
离开UT斯达康之后,吴鹰变得异常低调。“我们希望尽量低调。低调不等于没做事。我们在底下做事。”他对《中国企业家》说。
他甚至没跟孩子提过这事,但他知道,如今上大学的孩子肯定知道自己的那段经历,“他们都是自己查出来的,都是以前的,他们看英文,中文看不太懂。”
在那些日子里,高尔夫球场是吴鹰的疗伤地。他后来甚至在球场上过了50岁生日,还打出了84杆的好成绩。“我以前说过,我打高尔夫的最高境界,就是能破85,没想到已经破了。这就是高尔夫让人迷恋的地方,什么岁数,都可以有目标。”他说。
“我相信吴鹰也有低落的时候,”他的一位朋友对我们说,“但是,我没看到他的这一面。他的心态一直很积极、很阳光,觉得什么困难都能够克服。”
如今,吴鹰形容自己非常“Happy”,“是董事会做出的错误决定,把我解放出来,让我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公司门口,“和利投资”和“中泽嘉盟”两块并列的牌子,昭示着他的投资新生活,其合伙人主要是吴的几个铁杆老部下,“原来我最优秀的几个高管都在里面。有前UT斯达康的两个高级副总裁、一个副总裁以及一个财务总监等等。”说起老伙计,吴鹰很是高兴—他们是乐振武、伍雯弘、杨守全、桂松蕾等等。
这是吴鹰口中的新梦之队,其目标是:“投出5个市值10亿美元的公司。”
UT斯达康那个老梦之队已成过往。陆弘亮、吴鹰、薛村禾、周韶宁、黄晓庆,这5人组合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几乎改写了中国电信市场。
想当年,他们凭着一个“落后的技术”推出小灵通产品,几年内就拥有过亿用户,催化着分拆后几大电信巨头的竞争。他们也跟华为等国内电信设备老大直接竞争,掀起一段风云。他们还从电信跨越到广电系统,扛着“三网融合”的趋势大旗,推动着中国不同领域的垄断巨头走向融合。
“这家公司没有盖茨式的天才,而是由几个差不多优秀的人互补组成,每个人都能认清自己的优缺点,准确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吴鹰曾如此评价梦之队。
老梦之队的解体从薛村禾接受孙正义的邀请,去软银中国做投资开始。接着,2005年年中,周韶宁离职。随后,黄晓庆也挂冠而去。2年后,同样在业绩让华尔街不满意的背景下,吴鹰黯然离开UT斯达康,梦之队只剩下陆弘亮(主要在美国)。
这段往事,吴鹰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
要说最大的教训,那一定是UT斯达康主战场在中国,总部却在美国的不妥。吴鹰在任的后几年,UT斯达康一度处于中国盈利、全球亏损的局面。吴曾抨击过美国独立董事的弊端。虽然是公司大股东、创始人,又主抓UT斯达康最大的市场,吴鹰却无法主导公司的战略。他是董事会的“中国派”,另一派则是“全球化派”。最终,董事会以吴鹰与公司战略分歧之故,将之撤职。2007年6月,陆弘亮到中国后,表示董事会应该来中国召开。
“UT(斯达康)在美国主要是个壳,所以它更像一家中国公司,你要走出国门,人家不认你的品牌,人家信任你,需要一个过程。UT的问题是在这个认同的过程中,(贡献现金流的产品线)青黄不接了,所以才出现后来的状况。”UT斯达康一位前高管分析。
离开UT斯达康的他,赶上了中国全民PE的热潮,企业家纷纷做起了投资。一位创业者说道,企业家出身的PE,具有特殊的价值,“不单单是投钱,重要的是他们知道怎么帮助企业成长。”
吴鹰相信这是有意义的事,也自信可以再投几个UT斯达康出来,而且他在UT斯达康的经验、教训和人脉可以帮他做成这件事情。
在UT斯达康的12年,吴鹰曾尝试过投资,收益不错。马云与孙正义的首次会面,就在吴鹰的办公室里,在场的还有薛村禾。吴鹰对这个项目投了赞成票。那时,他就有了“投资就是投人”的嗅觉。“我们在软银中国的基金占10%,2005年杨致远进去之后,我们就出来了,大概赚了5000万美元。假如等到IPO再出来的话,可能还要翻十倍,那就是5亿了。”
而让UT斯达康回报最高的项目是金地,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回报93倍。“那是歪打正着。我们本来想,(金地)建房子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互联网接入做上了。”
当UT斯达康账上有10亿美元的时候,吴鹰还想过是不是以公司名义发起成立一支基金,只是考虑到公司色彩太重,融资不易,最后才放弃了。
“企业家在台前,投资人在幕后。投资人更像导演、制片人加上跑龙套的角色,企业家更像主角。”他答。换个通俗点的词,就是资源整合。
“他战略思考层面很强。他有很好的交道能力,对内能很好地融合团队,鼓励团队。对外能找到同盟军,广泛地联盟。”昔日UT斯达康梦之队成员这样评价他。
2008年年底,吴鹰与乐振武、伍雯弘等数位UT斯达康前高管发起成立中泽嘉盟。在成立中泽嘉盟之前,吴鹰加盟做了中外合资基金—和利投资的合伙人;现在,他的主要精力在中泽嘉盟。
这是一支纯人民币基金。“因为我的资源在中国。我也不太愿意跑到国外,跟国外LP去谈,他们有的连湖北、河北都搞不清楚,沟通很费劲。”
“股东是七八个比较大的企业家,都是朋友。”融资较顺利,“基本上是找3个人,有2个人同意投”,吴鹰没透露股东和基金的规模。好友马云是中泽嘉盟的独立董事。“他很认真地看我们的季度报表,奖金发多一点,他就要说,‘还没赚钱呢’。”吴鹰笑笑。
这支年龄四十余岁的梦之队,让吴鹰很满意。“大家彼此相熟,有十几年的交往。”这个经过磨合的团队具有鲜明的互补性。他们有的长于市场,有的擅长战略,有的管过研发生产。
一年52周,除了休假4周,他们每周会看八九个项目;每看10家企业,会选择1家进行跟踪,然后在10家跟踪的企业中再选1家投资。
“跟企业家聊天的过程,我会不断地做判断,企业具备了哪些条件?还缺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不是有解的?有解了以后,企业是不是有可能做大?除了对方条件,还要看跟我们是不是能匹配起来。比如,我们投了一个企业,是一帮博士创业,技术非常先进,但是市场能力差,我们团队有人在这方面很有专长,正好能帮上他。”吴鹰侃侃道来。“看了很多企业,发现我们积累的经验、资源甚至教训对他们确实很有价值。我们做这件事情,既能帮我们的LP(基金的投资人)赚钱,还挺有意义。”
除了看项目与梦之队本身的互补,吴鹰也会考虑他所掌握的外部资源与项目的互补。他称之为资源整合。“在中国,做VC和PE,最重要的就是资源整合。”他说,“我们投了一个18个人的小企业,他们想见一个几十万人企业的CEO,见不着。我们把双方请到一块吃个工作餐。这对小企业可能至关重要,中国是一把手文化,有些事情(大企业)一把手一推,可能就做成了。”
吴鹰是数字中国论坛(IT行业的非营利的民间组织)的发起人和主席。中泽嘉盟在互联网上下游产业链上花的时间比较多,“我这些资源就能用上。”吴鹰说。
对于人脉资源,吴鹰有他的心得:“我们要有把握,对双方有好处,我们再去推动。不能只是对我们所投资的企业有好处,对别人没有好处。”
这或许可归因于吴鹰的性格。“我就是热情,有什么事,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能帮尽量帮,也不图别人回报你,这也是做人的道理。”
中泽嘉盟目前已投资至少十六七亿元。投资范围包括TMT、电信、新能源、消费等领域,投资组合则是少部分的钱用于VC阶段投资和短期投资;主要投资则是从中规模到大规模阶段的企业。
2009年底,中泽嘉盟就实现盈利。投资组合当然发挥了效用,“我希望短期也能盈利,跟创业一模一样呀。”吴鹰很兴奋。为此,他甚至为ST东航的定向增发捧场,认购1052.6315万股。
去年,有家电信企业找上门来,最终,中泽嘉盟投资了他们。“我们确实给企业带去很大的价值,现在,企业发展得非常好,可以去整合别人,也可以自己去上市。我们还打算投资它有可能合作的上游企业。”
“你看,光一个电信行业就有这么大(世界上大的电信设备商基本都是上市公司),值得我们好好做。”他解释道,在中国,这是一个极为分散的市场,企业光一个省一个省地去扩张,就能成长很多年,规模做到很大。
说起IPTV和三网融合,吴鹰兴致一下来了。作为一个十年前就呼吁IPTV的前瞻人士,他始终认为自己的判断没错。这个大趋势,也是他投资考虑的范畴。
也许,UT斯达康时代的吴鹰一直不曾隐退。他曾在篝火面前,喝着酒跳着舞,像蒙古汉子一样激情奔放;6年前,在三亚,他冲着700位员工高喊:“UT斯达康人要有Big Heart(宽广胸怀)。”
“我向前冲得比较厉害,他们有的比较稳健。”吴鹰提起新梦之队,也提到互补。当然,中泽嘉盟注入了谨慎基因,没有一票否决,也没有一票决定权。
“新能源就一直在看,但一个都没投。这个毕竟不是我们以前的强项,自己不熟的行业,更要探求,更要严格,更要谨慎。”吴鹰说。
来源:百家号 时间:2010年11月24日
遥记得智能手机还未出现的那些年,小灵通、大哥大、呼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通讯工具。其中,小灵通的出现更是为我们解决了话费过高的痛点。只不过长江后浪推前浪,如今风靡一时的小灵通已经消失得没个踪影。
明明风头如此之旺盛,小灵通为什么就消失了呢?
大胡子吴鹰
要追寻小灵通的成长轨迹,那就绕不开一个人---“小灵通之父”吴鹰。
提起这个名字,估计大概都会比较陌生。不过,你只要看到网上广为流传的一张照片,熟悉感或许就会油然而生了。
据江湖传言,这张照片之所以会诞生,是因为在某次饭局上,马云和马化腾似乎是发生了一些不愉快,而把手搭在两人肩上的大胡子吴鹰也被解读为充当了“和事佬”的角色。
尽管当年的来龙去脉已经难以求证,但从吴鹰不动作不难看出,他的江湖地位并不简单。毕竟能把手同时搭在二马身上的,一定不是什么简单的人物。
当然,事实也是如此。
1959年,吴鹰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后来在自身的不断努力下,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无线电通信专业,还曾经参与设计了中国第一台16位单板计算机。
随后在1985年考入美国新泽西州理工学院,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了美国著名的贝尔实验室。接着又在1988年至1991年在Bellcore实验室任高级研究员、项目主管,负责个人通信服务、多媒体通讯等前沿技术的研究。
不断的深造与学习,为吴鹰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1995年,回国创业的吴鹰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好友成立了后来大名鼎鼎的UT斯达康国际通信有限公司,并得到了薛蛮子提供的起步资金。同时,孙正义3000万美元的投资。 或许也正是这次相识,才有了吴鹰在后来为马云的牵线。据了解,孙正义投资UT斯达康也是其在中国最早的投资项目。
孙正义
有了充足的弹药必然更好干事,随后的斯达康业务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人认识了UT斯达康这家通信公司。而吴鹰事业的高峰,也正是因为在随后的日子里,遇到了小灵通。
有事打我小灵通,接听不花钱
20世纪的尾巴,由于我国通讯事业还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移动电话的资费比较昂贵。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打一个移动电话可是要三思而后行的事情。
以前流行的大哥大
如何才能够巧妙的让老百姓少花钱,又能让自己赚到钱,估计是当年各大通信巨头都在考虑的事情。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还真的有人寻找到了一个妙招。当时余杭市邮电局局长徐福新去日本考察时偶然发现PHS技术(小灵通),这项技术能够把价格较为低廉的固定电话网络嫁接到移动设备上,从而做到使用移动电话,也能降低资费。
因此,徐福新认为有在全国推行的必要。可在寻求通信合作伙伴之时,大多遭到了拒绝,理由均认为小灵通比较落后。
所幸的是,敏锐的吴鹰牢牢的捉住了这一机会。在大家不看好的情况下,吴鹰买断了这一技术,并使得UT斯达康成为了徐福新的合作伙伴。
1998年1月,浙江余杭区正式开通小灵通,实行单向收费,月租费20元,资费每分钟0.2元,标志着小灵通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开始之初,单从价格上来看,小灵通每分钟2毛钱的资费确实比其他移动运营商6毛到7毛的资费要便宜的多。所以那时候,一句“有事打我小灵通,接听不花钱”的话语,更是在老百姓之间广为流传。
随后,小灵通一路高歌。到2006年顶峰之时,中国大陆小灵通用户达到9341万户,全球范围内的小灵通用户也已经突破1亿。
而UT斯达康凭借着小灵通这一张王牌,2000年3月3日,UT斯达康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就在上市当天,股价一度高冲到73亿美元,公司市值也涨到了70亿美元。
能在21世纪之初,公司的市值就已经高达70亿美元。可见,小灵通确实潜力无限。但即使风头再旺的事物,也依旧逃不过新旧更替的命运。踏过鲜花与掌声之后,小灵通便开始展现出了它的颓势。
钱很重要,体验也很重要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国内通讯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灵通已经发挥不出原有的优势。
首先,三大运营商所提供的套餐资费已经能够与小灵通一较高下,人们对于同等资费的套餐,可以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就直接导致了,原本小灵通引以为傲的低价资费,风光不再。
其次,国内人均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家对于通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小灵通由于自身基站覆盖少,造成通话不畅、信号差的的事情时有发生。最重要的是,小灵通还不能像普通手机一般,全国漫游。就冲用户体验这一点,小灵通的先天不足直接导致了用户出走。
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来就已经大势不再,偏偏在这个时候吴鹰又离开UT斯达康。一时之间,曾经备受众人追捧的小灵通,越发的黯淡在角落。到了2008年底,小灵通的用户已经从最鼎盛的9000多万跌破至7000万户的大关。
2009年2月发布的一则文件,则直接宣布了小灵通的最终命运。工信部发文明确表示,要求小灵通所占用的频段于2011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为中国移动3G网络TD-SCDMA让路。
2014年10月1日,小灵通所有的基站都被关闭。至此,小灵通正式落幕。而离开UT斯达康的吴鹰也活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在各大IT会议上,都能轻而易举的看见吴鹰的身影。
只是小灵通的没落,无不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时代滚滚大潮面前,还是要及时作出与时俱进的改变,才能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来源:互联网头条
作者:木易
来源:百家号 时间:18-08-29
推荐阅读:旗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