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网CEO王秀娟作为本次大会嘉宾,出席了大会的演讲分享环节,分享了关于人工智能与招聘的观点。
传统互联网招聘面临挑战
大街网CEO王秀娟分享了招聘行业的秘密,目前中国人力资源行业有招聘需求的企业有四五百万家,而这四五百万家企业的招聘方法仍旧非常传统。
根据大街网的分析数据:10%的公司是人力资源外包公司代为发布招聘需求的,招聘市场30%的职位也是这些人力资源外包公司发布的。中国有20万职业招聘外包公司帮企业去打电话去筛,这是中国招聘行业非常典型的形态。
“一天打出去100个电话,有效电话仅有40个,要招到一个有效的人,通常筛选两千份简历。”王秀娟指出,打出400个有效电话至少需要花10天时间,约到28个面试,再加上一半的面试爽约率,最终可能能发4个offer,效率极低而且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
AI招聘核心是解决动态意愿预测
王秀娟认为招聘就是双方撮合的过程,但一直存在一个误区。“招聘这个事也是一个双边撮合的模式,撮合的是人,人是非常非常不标准的商品”,招聘这个事情要撮合的工作和人的个性化因素在人这个非标产品上表现得非常淋漓尽致。
而AI招聘精准基于语义解析、数据切片,寻找到精准答案。但是其实招聘这个事最核心解决的不是精准问题,而是动态意愿,猜测的问题。预测猜测求职者现在的职位转化倾向,不断给他各种有效的推荐,这个其实很像大家经常讲的智能信息流。
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求职者的意向、求职倾向做出更好的判断,基于这个判断,招聘撮合的成功率会大幅提高。
AI是应用在各行各业的状态
“随着各种互联网应用的发展,互联网不再是一个行业,AI也不再是一个产品,而是应用在各行各业各种空间的状态。”王秀娟这样评价互联网和人工智能。
她认为,AI未来会进入到很多传统领域、很多应用空间,包括图象识别、语音识别、感官识别等方面。不管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达到可应用的标准和水平,而且在应用层的很多应用产品都已经大规模出现,现在有很多公司在做相关的应用延展。大街网也正在做AI招聘平台。
以下是王秀娟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大街网founder Susan,第一次参加WeMedia的年会,已经第四届了,有点out落时的状态。刚才主持人上台介绍我是互联网老兵,确实我这些年经常在想一个问题,1998进入互联网,到今天整整20年。20年里面恰好加入到了风口公司,参与了整个过程,包括98、99年ChinaRen,在座的如果没有70后可能已经不太知道,当年的这个网络产品跟现在的微信一样风靡,没有微信这么风靡,曾经让无数年轻人无数的互联网人风靡的产品。到后来空中网也是2.5G时代做彩信彩铃,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张艺谋拍的《英雄》,彩信彩铃产品都是在空中网最开始做娱乐营销,做2.5G产品的尝试,也曾经是风靡的产品。人人网更不用讲了,中国的Facebook,从行业内来了解,到2010年之前都曾经让腾讯非常重视并且非常害怕的一种产品。
我个人经历了这三个风口之后,人的一生是平衡的,反而有一点逆转。风口上的猪这句话是最早小米的雷军在2011年提的,雷军也是大街的投资人之一。当时讨论风口上的猪的问题,我自己亲身经历了互联网中国20年的发展,经常会感觉到当你自己老在风口上飞来飞去,看到跟你同样大大小小的胖胖瘦瘦各种飞翔的猪的时候,就会有另外一种逆反。确实看到了第一自己亲身经历,第二看到在每一拨浪潮里面有很多情感到不行,快速发展到很膨胀,到最后又香消玉殒的状态。经过这些过程之后,大街网出来了,大街网在今天如果要沾边的话,不是那么sexy的模式。
微医、天眼查、大街网都是非常典型的说起来也是能靠上风口,三年前克强总理讲“互联网+”,今年年中又开始有“AI+”,整个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互联网不再是一个行业,AI也不再是一个产品,而是应用在各行各业各种空间的状态。刚才听微医郑总介绍,很多自媒体人没有太关注过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不知道这些领域有多么巨大。实际互联网+人力资源可能自媒体人看到更兴奋更性感模式的时候从来没有去关注的领域,大街网是互联网+人力资源,按新的说法AI+人力资源非常典型的做法。现在大家基本是个公司都会打人工智能,确实很尴尬。
大街网做了几个风口之后,确确实实做一些带来长期价值,经久不衰。虽然不会那么兴奋,不会那么性感,但是它能够给行业真正带来价值,尤其传统行业细水长流的转变,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价值空间,这是大街网正在做的事情。
我前面已经讲了很多,这20年中国互联网非常飞速变化。在座的不知道是什么年龄段,大家可以仔细感受一下,光这几年大家的整个互联网使用习惯,包含大家的日常衣食住行点点滴滴都在发生非常巨大的变化。各位经常出国或者有一些体验的话,感受到中国的变化比国外要快速得多领先得多。
很多年前大家说这个月电话费怎么这么高?现在基本不接电话了,这是巨大的变化。我这几年身上从来没有过现金,完全是电子支付、扫码支付。我现在虽然有自己的车有自己的司机,但是没必要,打车很方便,虽然高峰期打车需要加价,比自己养车更加经济、划算、有效、快捷。
回顾一下或者感慨一下,发现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都在发生非常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的十年可能又是一个更加无法想象的十年。在人力资源领域,大街深扎了四五年,戴总刚才讲互联网招聘,人力资源领域也会遇到AI+招聘时代。AI人才的缺口还是非常大,如果各位老板自己创业招人,或者业务部门的leader在做招聘这件事情,目前中国的人力资源行业在市面上有效的企业四五百万家有这种发展需求,四五百万家的招聘方法是非常传统的。虽然有大街这样的企业已经进来耕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去了解一下这块的工作。
跟大家分享一个行业秘密,大家可能不太知道,大街有一个自动的监控数据平台,每时每刻不止在大街上发布的,包括市面上发布的所有职位都会自动抓取过来做分析,分析它的特征。68%的招聘职位需求都是在三年左右,我们同时分析的数据都是在100万—200万这个时间点还在招聘有效的。第二,发布这些招聘需求有10%是人力资源第三方的外包公司,职位里面有30%是人力资源外包公司发的职位。在招聘整个业态下面,提供非常薄的一层服务层,让用户发职位或者贴一个banner上去,等待主动投敌者,另外一条路就是卖简历。一份一份卖,企业光买这些简历得不到合适岗位的人。中国有20万职业招聘外包公司帮企业去打电话去筛,这是中国招聘行业非常典型的形态。10%的公司是人力资源外包公司法的,30%的职位数也是这些人力资源外包公司法的。为什么?他们附着在简单的门户平台上做人工的代操作。人力资源服务顾问一天打出去100个电话,其中能有40个有效电话,而他们要招到一个有效的人,通常需要通过搜索,通过筛选,通过一圈圈去看,筛选两千份。打出400个有效电话至少需要花10天时间,约到28个面试,再加上一半的面试爽约率,最终可能能发4个offer,而这部分所需花的时间是14个工作日,还有各种简历成本、人工成本。
现在这个时代,整个90后、95后发展起来之后,大家习惯用微信这样的沟通工具,它代表用户更加习惯,用一种0—1之间的沟通方式,微信让大家说话都有了一个更好的缓冲时间,你可能正好在找我的时候不方便,尤其是找工作这件事。如果对方正好是一个在职求职者,这个概率是非常大的,百分之七八十的被动求职的在岗状态,陌生电话不接也是效率非常低的,打通电话之后心情不好一听没什么特别吸引人的,马上挂掉也是效率特别低的。通过人工电话这种方式,每天最多打40个电话,确认用户的意向率,使得招聘这个事变得不可能。在座的老板可能经常听到HR说我们公司工资开得低,地址远,各种各样的说法给到你。实际问题是什么?如果我们的HR只知道用人工的方式,大量打电话的方式去找求职者,确认求职者的意愿。被动求职者再好的工作一年也有三百次想离职,如果你电话到他的状态,很有可能他这个月这个时间点正好被老板骂了不爽,非常感性想离职。下个月找到他,他可能不想离职。
招聘双边撮合的模式,有一个误区。双边撮合大家知道有很多非常典型的,比如电商网站,比如滴滴打车,大家撮合的东西都是标准商品,我可以把规格、颜色、打车的时间、打车的地点非常明确标注出来,这样达成撮合的精准度非常高。但是招聘这个事也是一个双边撮合的模式,撮合的是人,人是非常非常不标准的商品。同样一个人,比如一个三年左右的JAVA工程师,A就喜欢一定进BAT,B一定不进BAT,一定到离家近的,老板比较nice愿意带我的公司。招聘这个事情要撮合的工作和人的个性化因素在人这个非标产品上表现得非常淋漓尽致。
招聘AI精准基于语义解析、数据额切片可以做出很多的方法,也可以做很多关联影射库,都可以让你精准实现。但是其实招聘这个事最核心解决的不是精准问题,而是动态意愿,猜测的问题。一个球职者在职场上不断演变,你如何成为比他更懂的机器、人工智能的经纪人,你根据他自己的行为或者根据很多跟他相类似人的行为,去预测猜测他现在的职位转化倾向,不断给他各种有效的推荐,这个其实很像大家经常讲的智能信息流。通过某个时间点对某一类公司、某一个薪资范畴段的预测和判断,通过大量有效的判断,基于他的行为不断做个性化的变更,你的信息应该要不断变化。基于这些东西其实对这个用户的意向、求职倾向做出更好的判断,基于这个判断,再给用户撮合的成功率大幅提高,实现撮合的问题不完全是精准的问题。
绝大部分的求职需求在三到五年之间,大家职业的相关经历、项目经验包括技能是非常好去精准判断的。最难判断的是意向倾向度,这方面的自学习和深度智能的算法不断校验模型,根据每个用户的模型不断做自演变,这个反而是招聘行业最难的问题。这个问题代替的是什么?代替的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HR也罢,或者HR有预算去找的外部供应商也罢,他们其实是通过打电话去做这个事情。它的电话非常简单,我们是一个什么公司,我们公司有什么样的优势,有什么样的特点,现在有什么样的工作,我们觉得你的背景合适,你愿意考虑吗?在做这样一件事情,而这个事情如果靠人去做,每天40个有效电话去做,再加上用户撮合双方的时间差和意愿差,中间的GAP,变得不太可能。招聘行业真正变得有效,让行业的流转更有效率,能引进到更好的人才,更快更有效率引进人才,这方面其实现在有非常大的趋势。
大街网的核心就是做这样的工作,通过智能的方法把用户的意愿、精准度加上对意愿度的有效反复学习和猜测,智能不断建立模型,建立个性化的切片模型,把传统95%以上的无效人工成本干掉,90%左右的时间成本打掉,让他快速找到既合适他又对他心仪的候选人。整个的时间就是一天在线的触达和返回、回复的时间,这个时间效率打纬提高。
大街网在进入招聘领域之后非常想做一件事情,这么一个国计民生的非常刚性的需求,它决定了很多企业的生死,人才是很多企业的核心战略和核心发展驱动力。但是人才的引进和人才的获取效率上其实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大街网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可能有很多推广方法、宣传方法,但是我们认为最本质的问题就是要解决招聘效率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座的想一想,明明之中这个世界上跟谈恋爱一样,一定有认识和你,如果这个人离你很远,如果这个人恰好不能在对的时间遇到你,那你一定会错失他。如果你真的需要找到这个人或者需要找到很多这样的人,但是你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就永远会招不到人,这样企业永远丧失快速发展的动力,永远没有招聘的效率。
在这块除了算法之外也会有很多延展的方法,比如大街现在比较擅长用人脉、转发,这是非常通用的东西,包含小程序,包含如何能够帮用户360度了解企业,有很多企业的立体UGC内容。用户沟通方式支持语音、视频的聊天方式,同时做了智能的消息引擎触达渐进式的处理结构。
AI未来进入到很多传统领域、很多应用空间,图象识别包括语音识别包括在感官识别方面,不管国内还是国内都已经达到可应用的标准和水平,而且在应用层的很多应用产品都已经大规模出现,而且在今天自媒体关注的视野里面发现很多这种类型的公司在做相关的应用延展。大街网做招聘的时候也会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发展,现在正在做AI的招聘平台,除了大街自己的底层技术之外,推出专门的AI人才平台,AI人才论坛,包括AI人才国内外精英挑战赛。作为人力资源的AI公司推动行业的发展,也推动人才的发展。
希望这些枯燥的东西或者说真正提供有价值的东西能够帮到我们大家的商业思考,虽然这些东西不是那么性感,但是它可能会让你最终返璞归真,获得你的企业价值。看到娱乐兴奋的时候,看到更有意思话题的时候,偶尔也回归一下商业的本质,回归一下企业的本质,回归一下互联网时代我们最核心应该提供给用户的价值。
感谢大家,大街网会一直致力于做这个事情,把不那么风口但是非常踏实的国计民生的招聘人力资源效率提高。
和大家一起共勉,谢谢!
来源:搜狐 时间:2017-12-23
“我跟投过公司的三轮融资,因为相对于赌别人,我更喜欢赌自己”,在创始人跟投的情况并不多见的当下,大街网创始人王秀娟在赌自己的同时,也昭示出她异于常人的“自信与豁达”。
采丨李赟雅
文丨李赟雅
封面图|大街网提供
前几天,《New Face》栏目组一行人来到了位于朝来高科技产业园的大街网北京总部,准备采访大街网创始人王秀娟。
有趣的是,栏目组在电梯里与受访人王秀娟偶遇了,但当时她并不知道我们的身份。单从穿搭来看,王秀娟与其他女老板有很大差异,她简约的时装搭配的并非潮流手提包,而是大而实用的“黑色双肩包”,从包的厚度来看,里面应该是装了电脑以及文件资料。
就这样,王秀娟给《New Face》留下了“简单大方又随性”的初印象,在后面的采访中,她又充分表现出一个“自信自立且视角独特”的女商人形象。
1
误打误撞,情系互联网
王秀娟在回顾独立创业前的互联网生活时,从进入圈子到工作调整,说得最多的词是“误打误撞、机缘巧合”。
在她的记忆里,中国互联网1998年开始兴起,那时的她误打误撞,无意间就从金融领域转到了当时“羽翼未丰却让人感觉前途无量”的互联网领域。
她先后历经ChinaRen、空中网、人人网的发展变迁,也亲历了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
ChinaRen在当时的市场里拥有很强冲击力和差异性,而且出其不意地面对校园市场,这些有异于传统行业的特点吸引了王秀娟加入其中。
在她的眼里,当时受追捧的ChinaRen在市场上开发了很多先进理念,流量、知名度、使用频率等都迅速上升,这些无疑都是当时的成功范本。
但由于当时的互联网企业都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ChinaRen未能抵住资本寒窗的打击,最后只得在资金链断裂后卖身搜狐。
越深入互联网越能发现当中的乐趣,就这样,王秀娟加入了空中网去寻求新的“互联网乐趣”。
她回忆道,空中网是第一波抓住SP变现模式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之一,借助当时的非典时期,孕育了一批娱乐性产品,呈现出爆发性的盈利增长态势,仅仅一年半就在纳斯达克上市。
但在回想起空中网的强势滚利状态时,王秀娟并没有将这种情况视为神话,而是大声直呼“当时每天都充满疑惑和害怕,钱挣得过于容易,每天都对这个模式的未来非常担心”,而空中网的退市也印证了她当时的担心。
不过,王秀娟的互联网征程总是机缘不断,空中网的滚利模式让她选择离开,但却成了她加入千橡互动,日后经营人人网的新契机。
2
看透人人网,为梦衍生大街网
不过,当时的王秀娟或许并没有想到,她的人生将因“人人网”而发生强势改变。
人人网之前因聚焦校园社交而鼎盛一时,但却未能逃出“盛极而衰”的命运。
对于人人网后来发展不佳的原因,王秀娟认为主要是因为产品本身的用户留存率太低,且流失用户远高于新增用户。她还总结了人人网用户流失的三大原因:
1、产品本身缺乏刚性的使用价值,不能为用户提供长期价值。当时的人人网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做出改变,铺设了“招聘、电子商务、旅游”三大线下业务。但由于产品原有的固态模式对用户影响过大,新业务无法收买用户的心,难以激起实质性的“价值”水花。
2、公司没有构筑完整的移动生态体系。在移动端日益受到重视后,人人网只是简单地把移动端做了互联网承接,没有完全在移动端重新构筑一个适合移动生态的体系,没有切实考虑用户体验。
3、人人被当时开心网的游戏业务影响。开心网的偷菜、抢车位等游戏形成了比较大的效应,人人网受其影响也去布局游戏业务,但用户量无法与开心网相比。
至此,人人网没有把握住时机,在业务的取舍上没有做好,转型未成。王秀娟在看透这些问题又无力改变后,决定创建大街网,以实现当初在人人网未完成的梦。
3
探索业务方向,先社交后招聘
决定创业后,王秀娟很快便组建团队并以最快的时间上线大街网,新产品依然是聚焦校园市场和小白领市场,并定位为“年轻人的移动社交招聘平台”。
产品上线后,王秀娟坦言,他们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社交”和“招聘”哪个更适合作为公司业务发展的主场景。
据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11年至2014年,大街网一直将“社交”作为公司发展的主场景,并将“招聘”版块设计得极为隐蔽。
直至2015年,大街网的团队发现自身产品的“社交”属性并没有让公司在社交领域占据较高的席位,而且用户多是因工作而选择使用大街网,遂决定将“招聘”转为公司发展的主场景。
目前,主打“招聘”的大街网还推出了一系列助力招聘的付费服务。据王秀娟介绍,大街网现在主要是针对B端收费,因为企业渴望人才并愿意为人才获取付费。基于此,今年大街网的业务将继续重点发力B端市场。
至于C端用户,大街网打出的是“满足用户需求”策略,会与一些培训机构合作为用户解决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用户在向培训机构学习时需要付费。
同时,王秀娟表示,与培训机构的合作也是在进行新业务试水,如果用户对此的需求大,大街网未来也会考虑将培训教育作为业务的一部分。
4
不喜噱头营销,但爱赌自己
大街网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员工离职”的情况。
谈及此,王秀娟认为,“员工离职主要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承受力不同”,创业公司的员工流动率大也是人之常情。
前几年,王秀娟还曾参加过电视节目《非你莫属》的录制,但节目录制完成后的她却极为低调,并没有过度曝光自己。
对此,她笑称,“我自己本身就是营销出身,看过了太多的营销,不喜欢那些噱头”,而且参加节目的录制很累、很耗费精力,“我也做不到像有些老板那样进行CEO炒作”。
参加节目时,大街网的市场反响是不错的。但从目前市场上大街网的声量来看,C端用户对大街网的提及不如从前。王秀娟坦言,“我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好,营销出身的我却不注重公司的营销,这是很吃亏的”。
声量不如从前的大街网,却越来越得投资人喜爱,融资一直进展顺利。王秀娟一方面将这称之为“公司团队踏踏实实埋头做产品的回报”;另一方面则归功于她本人的自信以及对公司未来的自信,她笑道,“我自己跟投过公司的三轮融资,因为相对于赌别人,我更喜欢赌自己”。
王秀娟还透露,大街网目前有5000多万用户,一年营收已达上亿规模,计划明年上市。
5
结语及思考
日前,毕业生李文星通过互联网招聘平台找工作,遭遇 “李鬼”公司,被骗入传销组织,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此次事件爆发后,各互联网招聘平台瞬间成为众矢之的。其中,有很多媒体以企业名义在个招聘平台发布职位,寻找平台存在的审核漏洞。
大街网在这场媒体舆论中可谓是“全身而退”,这应该得益于其重点发展To B业务,并非像其他招聘平台那般倾力发展To C业务,很大程度上规避了出现“李文星事件”的风险。
不过,这也将使大街网在业界面对更大的竞争压力,其他的互联网招聘平台很可能会依次来调整自己的业务模式,整个行业也将进行新一轮洗牌大战。
征集下一期《NEW FACE》嘉宾
来源:搜狐 时间:2017-08-07
推荐阅读:旗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