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生延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深感谢那些燃起火焰的人。我们受其所赐,就应向赐予者表述我们的深谢之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尔伯特·施韦泽曾如是说道。于我而言,闫桂珍老师就是生命中那个点燃火焰、为我烛照出一个丰富世界的人。因“受其所赐”,我写下了这些文字,聊表内心的感恩之情。
毕业二十多年,每当想起闫老师,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老师骑着破旧的26自行车在校园里急驰的身影。她总是匆匆忙忙,分秒必争,仿佛总有无数紧急的事在等着她。其实她只是想尽量减少通勤的时间,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备课、上课。
记忆中闫老师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绝不偏倚。记得有一次上学迟到,我仗着自己成绩好,以为会没事,结果还是被闫老师抓包,罚到操场上跑步,丝毫没有因为学生成绩好就有所偏袒。这份公正和严明,也让闫老师受到了学生们更多的爱戴。
高三那年,我顺利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闫老师竟然提着老年奶粉到我家里做家访。作为学生,我还未来得及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老师却给我的家人带来了礼物,还叮嘱我要继续努力,在大学期间也不可懈怠。如此深情厚意,至今让我感怀。
班级同学中受到老师如此关爱的绝非我一人。每逢班上有同学生病,闫老师总是出钱出力,不仅亲自到医院陪护,还会替有困难的同学垫付医药费;对于住校的同学,往往还会将他们接到家里亲自照看。毫不夸张地说,从学习到生活,班上几乎所有同学都得到过闫老师无微不至的教导和关怀。也正因如此,闫老师每天都是一路小跑着、飞驰着、忙碌着。
闫老师对语文教学满怀热忱。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种热忱,让闫老师的语文课充满了“魔力”。在不少人眼中,语文课常常是单调、枯燥和无趣的。但闫老师的语文课绝不会如此。她总是神采飞扬、情感饱满,有数不尽的妙想和巧思,让每一堂课都引人入胜。我们时而哄堂大笑,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深陷沉思,仿佛置身于课本内容之中。正因如此,语文课成为我高中生活中最大的期待和欢乐。
闫老师的语文课从不拘泥于教材的范畴。她旁征博引,将古今内外的经典内容串成系统,让我们拾级而上,由此形成整体性认知和结构性思维。她习惯抛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启发我们讨论,而很少给出固定的答案。在她真挚的目光下,我们那略显笨拙的辩论都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在闫老师的课堂上,我懂得了欣赏楚辞的浪漫、唐诗的雄浑、宋词的旖旎……她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和信仰就存在于这些光辉灿烂的文化之中。还记得她教我们高声吟诵苏东坡的诗文,鼓励我们学习他历经坎坷却绝不顾影自怜的气度和宠辱不惊的品格。
不仅如此,闫老师还鼓励我们要多多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养成广泛阅读与深入思考的习惯。多年以后,当我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时,对文学的热爱、对阅读的喜爱这些习惯依然伴随着我。不得不说,这些都离不开闫老师的熏陶。
踏入社会多年后,我曾面临并思考过一个课题,即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一个人如何持守个人的价值与信仰,而不迷失内心的方向?后来几经思索,发现答案也许在于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和民族的人文素养。而语文课恰是我们每个人修得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的通识课程。闫老师之于我的人生意义由此更加凸显。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她通过一堂堂生动形象的语文课,不仅教会我和同学们文字、文学和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人文素养,锻造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等等。对于蒙昧无知的我们而言,她的智慧,犹如投向晦暗处的一束光。时至今日,我依然受益于这种启蒙与教诲。
2013年,听闻闫老师发起成立了“闫桂珍公益教育爱心助学协会”,作为学生的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高兴。这意味着闫老师将可以聚集起更多的爱心力量,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学生。而这正是闫老师一辈子的心愿。
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奉献了一辈子,闫老师不仅桃李满天下,更收获了许许多多的荣誉。但我想对于老师而言,荣誉本身从来不是目的,教书育人、持守善好,才是老师真正的信仰所在。
中国人常说“师道尊严”,但直到遇到闫老师,我才真正体会到这个词的意义。在物欲横流、信仰迷失的当代,闫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自己的信仰,用自己的专业学识和高贵品格,教导学生们求真、求善、求美,为学生构建起一方精神家园。在老师身上,就体现着这种久违的师道尊严。
多幸运,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有这样一位老师。她手持火焰,点亮了我的世界!
谢谢我的恩师!
推荐阅读:旗龙